大學排名.簡論

“Learning is any process by which a system improves performance from experience” – Herbert Simon。

今日同大家研究一下大學排名(University Ranking)。

近排DSE放榜,莘莘學子含辛茹苦考完試,對前路感到迷惘。有人歡喜有人愁,部份同學考試成績理想,如常升讀大學。當然,也有部份可能因為分數或者其他原因,未能升到心宜大學。心宜?究竟什麼才算「心宜」呢?

傳統地,大家選擇升學,會以個別學科的出路、或者大學的名聲去揀。大學名聲,很多年前學術界沒有對這方面作客觀分析,尤其學界只希望在教學和研究上作出貢獻。不過,自大學將科研成果量產化、將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入息數值化、爭奪捐款和研究經費、爭相招攬人才和吸納優質學生等,學府之間開始出現競爭。

傳統的大學排名先在八十年代出現,按網上面搜尋,當時是歐美國家供國內參考。至2000年初,英國的 Quacquarelli Symonds (QS) 和 Times Higher Education (THE)(泰晤士高等教育)將大學排名系統化和數據化,也就製作成今日知名和廣受接納的大學排名榜(註:我會在其他文章簡介不同排名榜)。

自《大學排名》出現,大家反應不一!當中包括學術界對其標準和收集數據的方法作出反對和質疑,也有聲音認為這些排名對歐美國家甚有偏向,令歐美的大學更易獲得較高排名位置。因此,這些年來,新的排名榜陸續出現,當中包括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《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》(ARWU),也有根據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(SDGs)所評核而產生的 《THE Impact Ranking》等。

常見的大學無一百都有幾十,花多眼亂,我會在其他文章簡介不同排名榜,讓大家更加了解!